前不久,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太仓制造基地5号厂房投产,这座工厂的投运,标志着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传动系统产品线和产能有了新提升。
在我市众多德资企业中,舍弗勒的发展速度显得更快,连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使其成为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德资企业。5号厂房的投运,舍弗勒走上了更高起点,通过这一工厂,舍弗勒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带到了中国市场,并实现本土化生产。
增资扩建
龙头企业长成
舍弗勒5号厂房主要生产汽车传动系统的关键部件湿式双离合器和液力变矩器,这两款产品采用了LuK创新技术,能使来自汽车发动机的动力更平顺、更高效和更迅速地传递至行驶系统。
“太仓三厂目前生产干式双离合器、自调节离合器和双质量飞轮等,新厂房的产品是三厂的扩展和补充,形成完整的搭配。”舍弗勒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张艺林博士介绍,如此一来,太仓作为舍弗勒在华汽车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舍弗勒集团拥有工业和汽车两大事业部。从1995年在太仓设立工厂以来,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就不断增资扩建,一至五厂陆续建成,涵盖了汽车和工业两大产品线。张艺林博士说,近20年来,舍弗勒集团在华投资已累计超过60亿元人民币,产值超过13亿欧元,太仓已经成为舍弗勒在中国和亚太最大、最主要的制造基地。
规模的不断扩张,推动了舍弗勒在太生产效益和社会贡献度连年攀升。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完成产值近50亿元,上缴税收数亿元,成为我市工业产销新的龙头企业。
在舍弗勒的发展计划中,到2022年,大中华区在舍弗勒集团的份额从目前的11%,提高至15%以上。张艺林博士对此信心满满。他还透露,舍弗勒今年提出了一项新的全球战略“高效驱动,驰骋未来”,致力于为客户和社会提供更高效、更清洁和更负担得起的产品。
成功之要 >>>
在于不断创新
舍弗勒在中国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巨大的市场需要舍弗勒这样的高品质产品,良好的市场反应,又促使舍弗勒不断追加投入。
除了中国市场的因素外,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舍弗勒拥有其独到的成功“秘籍”。
“舍弗勒的核心灵魂在于创新。”张艺林博士说,舍弗勒是德国最具创新实力的两家公司之一,目前在全球拥有16个研发中心和约6000名研发技术人员,紧跟市场开发新的产品、技术、生产流程和解决方案。在大中华区,位于安亭的舍弗勒研发中心可以实现德国先进技术与中国市场的有效结合。
在质量方面,舍弗勒以“质量保证”为核心内容,以“零缺陷”为目标,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对质量负责,在缺陷发生前就要及时发现并预防,进行分层审核、全程监控。
不仅如此,好的产品还需要优秀技工进行生产制造,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与太仓职业类学校联合成立了舍弗勒(中国)培训中心,为企业培养高技能操作人才。
民企赶追 >>>
看齐“德国制造”
德国制造闻名于世,这些家族企业长期深耕于某一领域,造就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比如舍弗勒旗下的FAG是现代滚动轴承的发明者,自1883年以来一直是一流滚动轴承的代名词。舍弗勒等德国企业严谨、环保、精益求精的特质,更是给太仓带来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记者从新区管委会获悉,在太德资项目普遍占地不大,资源消耗少,但贡献率却很高。目前,我市德资企业亩均产值达825万元,亩均税收50万元,人均税收10万元,万元产值能耗比仅为0.021吨标准煤。
“德资企业在很多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我们公司在起步之初就努力向其靠拢。”苏州奥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闫瑞说,奥智机电严格质量管理,不断壮大研发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内行业中树立了自身地位。
不仅是奥智机电,在以舍弗勒为龙头的德资企业影响下,我市众多民企纷纷走上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的“三自”道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