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打拼,他的工厂每年产值超千万元;如今,为了自己的梦想,他经营起百余亩田地
□本报记者 薛海荣 文/图
在浏河镇何桥村一个农场里,周克强经常会和工人们一起锄草、施肥,忙得不亦乐乎。今年四十出头的周克强,曾经营一家五金公司,如今他成了这个农场的主人,专心经营他的“一亩三分地”。在他的心里有一个愿望,就是要种出最生态最绿色的农产品。
■从不言弃,7个月没接到一单的他硬是坚持了下来
2004年下半年的一天,周克强从湖南益阳来到太仓。刚到太仓时,他和很多出来打拼的年轻人一样,准备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当时,他的一个高中同学在太仓某企业里打工,周克强找到了他,两个人在吃饭时聊出了“火花”。
同学说到的机械加工前景让周克强看到了希望,他决定就走这条路。他和同学东挪西凑了10多万元,在当时陆渡的红庙村租了一个厂房,买了两台数控车床,就开始干了起来。
“那个时候,就我们两个人,又是老板,又是工人。”周克强说,他当时花了80元买了一辆旧自行车,整天骑着这辆车出去找活干,碰壁那是常有的事。每天晚上,周克强都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自己的小厂里,面对机器静静地发呆。
周克强说,那段时间是最难熬、也是压力最大的,连续7个月一个单子都没有接到。但即使这样,周克强和他的同学也没有放弃,咬牙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第8个月,他们终于接到了第一个单子。这个单子是一位老乡介绍的,活很小,整个做下来只挣了1000多元,但还是让周克强和他的同学看到了希望。从那以后,他们的活多了起来,小厂也越做越大。后来,他们的五金厂发展到拥有各式数控车床30多台,每年的产值超千万元。
■转战农业,决心要种出最生态最绿色的农产品
身边有很多人不理解,一个把企业做得风生水起的人怎么突然想起做农业了?而且手笔还很大,一口气就在浏河拿下了100多亩地,建起了闲林生态农场。
其实,周克强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多年的愿望。“我本来就出生在农村,本来就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虽然五金公司经营得很不错,发展前景也会很好。”周克强说,但钱是永远挣不完的,人的一辈子就要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现今的社会,农产品质量存在较大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威胁着老百姓的健康。虽然我的能力很有限,但我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种出最生态最绿色的农产品。”
今年已经是他转战农业的第4年,在他百余亩的农场里,既种植了蓝莓、樱桃、油桃、香瓜等瓜果,还种植了很多蔬菜。周克强有一个原则,就是农场里所有的农产品绝不打一点农药,施肥全部用有机肥,主要目的就是确保所有的农产品是绿色无公害的。
在这些瓜果中,周克强最看重、也是投入心思最大的就是蓝莓。因为蓝莓的原产地并不在太仓,且对土壤的要求很高。为了种植好蓝莓,他不仅聘请了专门的技术人员,还从东北和内蒙古运来适宜蓝莓生长的土壤。
因为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几年来,周克强已经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暂时的回报并不大。很多人劝他一定要谨慎,不能凭着热情蛮干。但周克强已经是铁了心,他认定了这条路,而且一定要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