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师宴遇冷是理性回归
发布者:
太仓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3-07-29
阅读数量:
□曹鹏飞
教师常常被比作辛勤的园丁,他们用自我的付出和奉献来传道授业解惑,帮助莘莘学子实现人生理想。这份师生情谊堪比山高,堪比海深。中国自古便是尊师重道的国度,在学子们即将离开校园、告别老师的时候,学生家长在酒店摆几桌宴席,来答谢老师的恩情实属正常。但是,由于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攀比心理,加之近年来浮华之风渐盛,“谢师宴”也由简单小聚慢慢变成了豪华盛宴,花费也越来越大,许多家庭难以承受,“谢师宴”也一度成为社会诟病的焦点。
诚然,请老师吃饭是表达感恩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也绝不是最佳的方式。我们国人向来热衷于“酒桌文化”,在酒桌上吃吃喝喝好像便可拉近彼此的感情,商家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在吃上大做文章,“金榜题名宴”、“前程似锦宴”、“名师高徒宴”、“状元及第宴”……名目繁多的“谢师宴”让人眼花缭乱,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演化成了酒桌实力的比拼,你摆10桌我就要摆20桌,你一桌花500元我一桌便花1000元,变味了的“谢师宴”既让学生家长吃不消,同时也让老师们叫苦不迭。双方均不讨好的“谢师宴”自然也就要走下坡路了。
其实,谢师又何必非要宴请。毕业后常回母校看看老师,和老师谈谈心聊聊天,节假日里不忘给老师发条祝福的短信,打个问候的电话等等,这些相比于俗套的酒桌宴请,既不失亲近,更多了一份温情,何乐而不为?而从老师的角度来说,相较于学生能够成才回报社会而言,任何形式的感恩与回馈都不能与之媲美。
“谢师宴”遇冷,同时呼应着从上到下各级政府均在严格执行中央厉行勤俭节约的八项规定。“谢师宴”与各类“公务宴”、“人情宴”一起冷下来,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回顾各种交通肇事,尽管有其客观原因,诸如车多人杂等,但大部分还是主观原因造成的。譬如酒后驾车、无证驾驶、驾驶无牌或假牌车辆、闯红灯和严重超载等等。
交通安全是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交通安全畅通,不仅与每一位市民的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还直接关系到每位交通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遵守交通法规是绝对不能马虎的,尤其是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能够自觉遵守一切跟出行有关的文明准则,是鉴定一个人是不是文明人的基本标准。我们需要做的是,立即调整自己的行为意识,让那些跟出行有关的法规和准则内化到我们的身上,深入到我们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