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仇必松的教导下,许多人打起这套拳都得心应手。
□ 太仓日报记者杨丹萍 文/图
一个推掌、一个出拳、一个转身踢腿,在仇必松的一招一式里尽显拳法的独特魅力,他就是白猿通背拳第21代传人。在他的耐心传授下,明德小学的孩子们都有模有样完成了一套拳的全部动作,而更不乏许多痴迷武学的人跟着他一起学习,让全民运动的风气在当地不断延伸开来。
痴迷武学源于《说岳全传》
说起自己为何如此痴迷武学,仇必松笑呵呵地说到,正是由于年少的时候看了一本《说岳全传》后被书中岳飞的武艺吸引,从而深深沉迷武学。“巧合的是后来不久我就在家附近的小公园看到一群练武的人,我就开始留心观察学习 。”回想当时起步学武艺的情景,他微笑的脸上展现出了从始至终自己对武学的坚定和执着,那时候,仇必松看了几天以后才大着胆子去问领头的师父能不能带他一起练。这位就是仇必松后来的启蒙老师,上海市著名武术家李崇文,在这位启蒙老师那里仇必松学好了武术的根基。
十几年如一日沉迷白猿通背
因为工作的缘故,仇必松在六十年代来到北京,离开原来的学武环境并没有让他放弃学武的兴趣。机缘巧合在天安门广场前的历史博物馆里他遇到了改变他整个武学生涯的老师,那就是白猿通背第二十代掌门人杨起顺。初次见到杨大师在教拳的打法,虽然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学武经历,他依然被杨大师那风格独特与众不同的原生态的白猿通背深深吸引住了。
追求完美的个性让仇必松开始了艰难困苦的求艺历程。起初,在博物馆前面的场子里练,跟着一大帮子人上大课。在这个场子里,杨起顺今天教这趟拳,明天教那趟拳,后天教点单操手,大后天又可能会教点内功什么的,都没准。“搞得你不知道哪头炕热。”但他总是虔诚地跟着一起比划。当时住的地方离得很远,骑自行车单程要半个多小时,无论寒暑,他就这样坚持了四五年。
回想起来,这四五年的收获也不小,通过几年的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对白猿通背这门武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在练法上也基本适应了,也得到了杨老师的信任。1970年,他被真正收为徒弟,杨起顺利用傍晚的时候单独给他上小课教学。这时候教的内容比博物馆场子里的系统得多,靠谱得多,也机密得多。
创立学拳中心营造健身风气
在仇必松的影响下,他的妻子也深深喜欢上了这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充实丰富自己生活的运动。仇必松介绍,白猿通背拳不单纯只是一门拳术,更主要的是在打出每一个招式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使全身的经络得到了运作,起到了通经活络的作用。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白猿通背拳的魅力,2011年,太仓市武术协会白猿通背拳培训中心在浏河成立,推动了全镇群众全民健身的风气。